实践出真知,共筑中国梦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快车道上,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领航者,其角色和作用愈发显得重要而特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扑下身子深入群众,接地气、通下情,才能心系群众、服务人民”,这不仅是对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明确要求,更是对新时代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群众观和价值观的深刻阐述,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探讨领导干部为何要扑下身子深入群众,以及如何做到这一点,以期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一、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深入群众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的体现,只有真正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期盼,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顺应民意的政策措施,确保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方向不偏离。
二、现实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多样,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扑下身子,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真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1、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实地调研、走访群众,领导干部可以获得最直接、最真实的信息和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化解矛盾纠纷:在基层一线,许多矛盾和问题往往初露端倪,领导干部及时介入,可以有效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3、提升决策科学性:脱离实际的决策往往难以落地生根,甚至产生负面效应,深入群众有助于领导干部从实际出发,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三、实践路径:创新方式方法,增强服务效能
要实现扑下身子深入群众的目标,领导干部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增强服务效能。
1、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机制:通过建立“结对子”、“一对一”帮扶等机制,确保每位领导干部都有固定的联系点或联系对象,形成长期稳定的联系渠道。
2、开展“接地气”的调研活动:鼓励领导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学校医院等基层单位,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听真话、察实情。
3、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与群众的沟通平台,拓宽信息获取渠道,提高工作效率。
4、强化服务意识与能力建设: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提升领导干部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四、案例分析:从“走转改”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近年来,我国各级领导干部在“走转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纷纷扑下身子深入群众,取得了显著成效。
1、“第一书记”扶贫案例:许多省部级领导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深入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工作,他们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方式,了解他们的所急所需所盼,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2、“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践:一些地方政府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了“网上办事大厅”,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领导干部通过线上平台与群众互动交流,解答疑问、办理业务,极大地提高了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
3、“大走访”活动:在疫情防控期间,许多地方组织了大规模的“大走访”活动,领导干部深入社区、村庄、企业等一线,了解疫情防控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这种做法不仅有效稳定了疫情形势,也密切了党群关系。
五、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领导干部在扑下身子深入群众的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挑战,如工作繁忙导致调研时间不足、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现象仍需克服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制度体系,明确联系内容、方式、频次等要求,确保制度落地见效。
2、强化监督考核:将领导干部深入群众的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作为评价其工作实绩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力度。
3、转变观念作风: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摒弃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倾向,鼓励他们以普通党员的身份融入群众之中,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4、提升能力素质: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培训和教育力度特别是关于群众工作的方法论指导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下群众工作的新要求新挑战。
“治国有常在于得宜治道无恒在于得民心”,扑下身子深入群众不仅是领导干部的工作要求更是其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只有真正做到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进而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让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都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要求共同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