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分钟生死竞速——记一次门诊心梗患者的成功救治
在医疗领域,时间往往意味着生命,每一分每一秒的延误都可能成为患者康复路上的巨大障碍,尤其是在面对突发性心脏病这样的紧急状况时,2023年4月的一个普通工作日,某市一家大型综合医院的门诊部经历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竞速,成功救治了一位在候诊时突发心梗的患者,再次证明了“时间就是心肌”的医疗原则。
事件回顾
当天上午9点30分,医院门诊大厅内人来人往,患者和家属们或坐或站,等待着叫号就诊,突然,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在排队等待时,脸色骤变,表情痛苦地捂住胸口,随即瘫倒在地,周围顿时一片慌乱,这一幕立即引起了在场医护人员的注意,他们迅速反应,启动了医院的心脏病急救预案。
紧急响应
1、初步评估与呼救:一名护士立即上前检查患者情况,发现其意识尚存但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呼吸急促,初步判断为急性心梗(AMI)发作,她立即按下急诊按钮,同时呼叫其他医护人员支援,并通知急诊科和心血管内科医生到场。
2、启动绿色通道:接到通知后,医院立即启动了急诊绿色通道,确保患者能够迅速进入抢救室,这一系列动作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成,为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3、专业团队接手:心血管内科的张医生迅速赶到现场,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迅速确认患者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这是一种最为严重的心梗类型,需要立即进行介入治疗。
救治过程
1、心电监护与药物治疗:在将患者转移至抢救室的过程中,医护人员持续进行心电监护,并给予了抗凝、镇痛等基础药物治疗,以稳定患者病情,减少心肌损伤。
2、紧急会诊与决策:张医生迅速组织了由心血管内科、急诊科、麻醉科等多科室专家组成的紧急会诊小组,共同讨论最佳治疗方案,鉴于患者情况危急,决定立即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这是目前治疗STEMI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3、介入治疗实施:在患者被送入导管室后,由经验丰富的介入团队迅速完成术前准备,通过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送入冠状动脉内,准确找到并疏通堵塞的血管,整个过程紧张而有序,每一步操作都力求精准高效。
4、术后观察与护理:治疗后,患者被送回重症监护室继续观察,医护人员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变化,并进行后续的药物治疗和康复指导。
救治成果与反思
从患者发病到接受介入治疗仅用了35分钟,这一速度远低于国际上公认的“黄金90分钟”目标,这得益于医院高效的应急机制、多科室协作的紧密配合以及医护人员过硬的专业技能,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不仅是对“时间就是心肌”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对医院应急救治体系的一次成功检验。
此次事件后,医院进行了深入的总结与反思,认为以下几点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完善的应急预案:建立并不断优化针对突发心梗等紧急状况的应急预案,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启动、高效执行。
多学科协作:加强各科室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机制,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挑战。
专业培训与演练: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与应急演练,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公众教育与意识提升:加强公众对心梗等急症的认识和自我急救知识普及,鼓励患者一旦出现疑似症状立即就医。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较量中,医院用实际行动再次证明了“生命至上”的承诺,每一次成功的救治背后,都是无数医护人员默默的付出与不懈的努力,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急机制的日益完善,相信会有更多像这位患者一样的生命得以延续,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安全、高效的医疗环境,为每一个生命保驾护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